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第336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36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中国人重视礼仪,古人也不喜欢临时起意去拜访,一来人家可能不方便,二来可能也是考虑自己去了吃不着饭,所以往往都会提前打个招呼。

    ??打招呼总不能亲自跑一趟吧,这就需要“拜帖”。

    ??“拜帖”起源于汉代,但在当时,没有拜帖的说法,《汉书·高帝纪》曰‘为谒’,《袁盎传》曰‘上谒’。

    ??也就是说,汉代的拜帖就是“谒”或“刺”。

    ??谒是长方形的牍,正面写受拜者的尊称,背面署拜谒者的名款,两面都可以分行书写各项内容。

    ??刺是长条形的简,所写姓名与问候语,“长书中央一行而下”。通常要写明爵位、籍贯,又称“爵里刺”。

    ??因为刺习形制,分量也轻,制造简单还省钱,所以在汉后期及以后,多选择用刺通名。

    ??但在宋代,造纸术有了极大提升,古人就不再玩什么竹子,改用纸张了。

    ??明张萱《疑耀》卷四:“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,皆以竹木为之,所谓刺也……今之拜帖用纸,盖起于熙宁也。”

    ??但拜帖的说法,是源于明代。

    ??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明代拜帖有要求,如果你是平民百姓,商人富户,写个拜帖用红色的,觉得喜庆,那结果很可能是悲剧。

    ??红纸拜帖,那是官员的特权,比如新考中了进士、翰林、朝廷官员等,一句话,是地位尊贵的人用的,你们,没资格啊……

    ??这封“奉谒”的主人很有觉悟,没有用红色,而是用的白纸黑字,只不过装裱上十分讲究、气派,茹瑺甚至看到了银线织就的商号标记……

    ??第三百九十八章 程序的正义性

    ??茹瑺打开了“拜帖”,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名字:

    ??常百业。

    ??古代“拜帖”不像是后世,把名字写在右下角或右侧,字小不说还不显眼,这时候的“拜帖”流行的就是大名字。

    ??在中间,用二号字体写上去,至于两边,往往用的是五号字,小小的,眼神不好估计还看不清楚,大致内容是我是谁,哪天来你家吃饭,你备好口粮之类,即说明身份,约定时间,讲明干嘛来的。

    ??对于常百业这个名字茹瑺并不陌生,甚至可以说是印象深刻,正是因为这位仁兄跑到扬州,结果害得扬州指挥史的脑袋被挂在了旗杆上。

    ??当然,晋商送来五百匹战马,茹瑺当时作为兵部尚书自然也见了见晋商,认识了常千里、侯西域等人,自然也见过常百业一面。

    ??茹瑺反复看了几遍,然后交给杨溥。

    ??杨溥扫了一眼,只见上面写着:

    ??【太谷常家大管事常百业敬拜大人,特请于明日戌时登门拜访,献计移民之策。】

    ??茹瑺倒了一杯茶,感叹道:“大管事,看来常千里找到了接班人啊。你可知常百业此人?”

    ??杨溥合上“拜帖”,回道:“略有耳闻,不知具体。”

    ??茹瑺指了指桌案上的茶碗,示意杨溥过来品尝,然后道:“此人如何倒还真不好说,但这个人去过北元,闯过沙漠。而自晋商从京师返回山西,常百业便成为了常家大管事,至少说明此人不简单。”

    ??杨溥有些疑惑,问道:“可他一个商人,能有什么移民之策?”

    ??茹瑺思考了一番,也没有头绪。

    ??对于商人的力量,朝廷中很多官员根本就不了解,多将其当做社会不安定分子,贬低为贱人,贱人能有什么作用?

    ??茹瑺指了指“拜帖”,道:“不过常百业毕竟还是太年轻,处事还不够老练,想来此事常千里是不知情的。”

    ??杨溥了然地点了点头,赞同道:“确实,约定的时间,暴露了常百业的经验不足,或许他还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