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章 一鸣惊人 (第2/3页)
修房子全是徐铮的主意,竹为骨料,附以泥灰,既美观又好看,还弄了个什么互助组,现在文明门那边,一溜的临街双层小阁楼,煞是整齐。传闻徐铮年纪不大,却善于奇技淫巧,什么徐钉,都是他提出来的。”周影说的很详细。 “双层阁楼,莫不是学自黔地苗壮族人居住之所?”杨知县低头沉思,接着说道:“本地倒是自产楠竹,以此造屋,亦是未尝不可,但需防火,终究是童子所想,未免有所不周。不过此举的确能解我县乡民遭地龙毁屋之痛,吾近日正焦虑于此,时值二月,料峭春风,毁屋之民,恐难度日。没想到,一小儿竟然解了燃眉之急,此举大善!至于奇技淫巧,终究落了下乘,此子吾有意一见,周书记,你觉得如何?”杨知县确是好官。 “您可真是爱民如子,实乃我辈之楷模。”周影的功夫不错。 杨知县摆了摆手,道:“休来此言,秀来此言!既如此,值此间无事,我俩一同去看看这新鲜热闹如何?” 杨知县和典史周影换了衣服,带了两个小厮,来到文明门,放眼望去,果如周影所言,一排临街小楼,整齐规范,甚至还有排水沟,互通有无,杨知县啧啧称奇,连道:“甚好甚好!” 指派小厮传来徐铮,徐秀才听说本县太爷传唤,心恐徐铮少不更事,于是也跟了过来,同行的还有众多看热闹的街坊邻居。 “少年,听说这是你的主意?”杨知县和蔼的问道。 “回太爷,正是犬子所思,莫非有所违制?”徐秀才紧张的说。 杨知县摆了摆手,说道:“谈不上,谈不上,吾观此楼,既排列森严,颇有军营风纪;又似苗壮之屋,却又非所同,甚奇,所以想一探究竟。” 徐秀才连忙招呼徐铮行礼,徐铮迟疑了下,还是老老实实跪下磕头,杨知县坦然受之,真是万恶的旧社会!徐铮心想。 “少年,起来回话!”杨知县看着眼前的徐铮,果然酷似其父,一样的羸弱,不过面目倒是清秀,心里有了几分欢喜,问道:“少年可曾读书?” “回太爷,粗读过四书五经!”徐铮老老实实回答。 杨知县捋了下不多的胡须,笑着说道:“既如此,本官就考你一考,你可有胆量?” 徐铮心说,不是看房子吗,怎么考较学问了?心虽这样想但嘴上不能这样说,只好应道:“请太爷出题。” 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(大音泰,出自<大学>首句)” 徐铮知道,这是《大学》第一篇。朱熹认为通四书者必先读《大学》。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:大学的宗旨是要我们能够做到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善于革旧立新,最终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完人(圣人)。 题目看似简单,却深有玄机。徐铮觉得杨知县考较的重点是自己的品德志向,而非学问。其实古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,老师收弟子,首先查看的就是弟子的品行。 典史周影和徐秀才站的很近,低声问道:“莫紧张,估摸明府只是让他背诵!” 徐秀才脸色煞白,说道:“三尹,恐小儿误会了!” 徐铮知道,自己的机会来了,杨知县可不知道自己是两世为人,尤其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来客,最擅长的就是总结概括归纳。后世网络对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有着各种各样的论断,恰巧,徐铮就记得这一篇。 想到这里,徐铮抬起头,看着眼前拈须而笑的杨知县,心说,让你大吃一惊。深吸了一口气,朗声说道: “大学之道名为大学之道,实为圣教之道统也。” 杨知县一哆嗦,顿时胡子少了几根。暗道老夫只是想让他背书而已,怎么如此这般了,而且语出惊人!也罢,且看他如何自圆其说。 “夫道统者,天道也。源于黄,历尧舜禹汤文武至老子,唯余道法,传则失;自孔孟朱起,法与传具。” 听到这里,杨知县点了点头:“然也,然也!” “尝思自赵宋以来,惜再无圣人,何也?盖因其道统之传未曾得也。今有吾辈同侪,如朝阳初生之其道大光,如乳虎啸林之百兽震惶,演大学之宗